大明国师_大明国师 第17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170节 (第5/6页)

赏罚,故官吏急切,以致害民。”——《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八十三》

    反对青苗法的还有苏轼,司马光,富弼,韩.韩好男等人。

    这些官员的名声在历史上除了韩好男,其他很少有恶名,他们往往都是名臣或是能臣,为什么都反对青苗法?难道只用一个保守落后的词语就能解释吗?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王安石认为这是好法,理由是李参实践之后是成功的,其次,这对老百姓也有很大帮助,因为可以帮他们贷到钱了,整个设想和逻辑没有任何问题,不管是初心还是构想应该都是有效的。

    在蹇义和茹瑺看来,这跟姜星火提的“士绅一体纳粮”是一样的。

    想法都是好的,都是为百姓考虑的。

    但是好的想法,就能实践下去吗?

    “士绅一体纳粮”跟青苗法,在蹇义和茹瑺这种国家重臣的角度看,有两个同样的问题。

    完全可以用青苗法,来类比“士绅一体纳粮”。

    第一个,借贷人是农民

    能向官府借钱的不是有钱人,也不是地主富户,只能是贫苦的农民。他们有什么问题呢?

    农民懂得金融知识吗?

    肯定不懂。

    那他怎么能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进行评估自己的粮食剩余最终能值那么多钱?

    别说是农民,就算是经济学家未必能测得准粮价,因为丰年粮价自然跌,荒年自然涨,粮价会随着市场剧烈波动。

    老百姓觉得今年年成不错,他们以去年粮价为准去贷,结果今年大家都不错,粮价跌了。

    如果只交粮食,不换算成钱,那么丰年和欠年的影响不大。现在都换成钱,就会变成老百姓需要承担粮价波动造成的损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