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 (第16/18页)
即未发气象)或一时强制得定,嗒然若忘,以为此似之矣。然此境有何佳处,而先儒教人为之。故除却戒慎恐惧,别寻未发,不是槁木死灰,便是空虚寂灭amp;quot;。 圣人何曾教人这个样子? 向来反对这种不务实地做事,谈空说理之人甚多,不必说颜习斋指出程朱教出amp;quot;弱人、病人、无用人amp;quot;如amp;quot;妇人女子amp;quot;之弱书生,费燕峰说得尤透彻:amp;quot;后儒所论,唯深山独处乃可行之,果静极矣,活泼泼地会矣,冲汉无朕至奥,心无时不在腔子里,性无不复,即物之理无不穷亦止与达摩面壁天台止观同一门庭,何补于国,何益于家,何关于政事,何救于民生?amp;quot;他们都是明末清初亲感到亡国之痛。所以顾亭林也深感末学之空疏以致亡国之祸,所以坚决排除明心见性之流弊。amp;quot;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百人,而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是必其道之高于孔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也。amp;quot;amp;quot;是故性也命也,孔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amp;quot; 三、理欲之辨,这更是学佛不成转而学儒者的话,也是宋儒戒慎恐惧由动转入静的大原因,释迦来心理学,所以他们也来心理学,而作为天理人欲之辨,一心求amp;quot;人欲净尽,天理流行amp;quot;,仿佛人欲就是人生苦海万劫不复的孽障,欲求天理流行,必先断去人欲,而后涅槃可得也。这话一点也不冤枉程朱。他们最怕心不见理不明,就是因为amp;quot;物欲amp;quot;所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