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自传_四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 (第15/18页)

眼光,自然不能不说他们格物不得其门而入,是全盘失败的。大学格物致知第五章已亡,朱子窃程子之意以补之,补的不好。本来知至而后意诚,在我看接不起来,知是外物之知,意是内心修养,范畴不同,不易联系,(不能说地球绕日意就诚,日绕地球意就不诚)。那时大家都以amp;quot;万物皆备于我amp;quot;,万物之理相同,给他硬联起来。也不仅是程朱而已,陆象山也是这个想法。但是朱子解为穷理,而穷理只在读圣贤书,由是格物变为读圣贤书,物也可不格了。说格而未尝格,在当时实在是无可奈何的解释,由是朱子之学,重学问,重工夫,也算是很负责,比起空谈心性,当下承当一派,也很可取。李二曲说:amp;quot;晦庵之后,堕于支离葛藤,故阳明出而救之,以致良知,令人当下有得,及其久也,易至于谈本体而略工夫amp;quot;(南行述)。

    二、明心见性,这种禅宗的道理,是使儒道由动转入静的最大原因,易经言万物生生不息,本来是动的。生生不息,无一非动,无时不动。不在动字着想,只求致虚守寂,是背乎入世之常理,禅宗本来是极聪明人的道理,是中国人的智慧碰上印度佛学所引起的反应,不关达摩。达摩面壁,由他面壁,不言之教,无言之辩,庄子早已言之。但是禅宗乃出世之学,非入世之学,以出世之学行入世之道,自然要出毛病。我们知道阳阴变易,生生不息就是动,由动可以见性,喜怒哀乐,喜有喜容,怒有怒容,喜怒未发,有什么amp;quot;气象amp;quot;可言,观有何益?陆桴亭评程朱amp;quot;静中验喜怒哀乐未发气象amp;quot;说得好:amp;quot;尝于夜间闭目危坐,屏除万虑以求其所谓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