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才大三千(17) (第2/5页)
望着妻子在厨房专注着忙碌着,陶砚瓦心里突然一阵凄凉。 杨雅丽父母都是北京铁路局职工。说是北京铁路局,其实是在张家口。父亲是唐山滦南县人,母亲是北京人。她是家中长女。当年她出生在北京铁路医院,就把户口上在北京姥姥家。她弟弟杨雅江小她两岁,户口也上在北京。可知五十年代北京的户口并没有严控。小妹杨雅燕六十年代初出生,户口在张家口,估计应该是北京户口不容易上了。 杨雅丽当兵,是靠舅舅吴三羊。当时她高中即将毕业,正面临下乡,姥姥听说后坚决反对,说谁让这孩子走就跟谁急。还没等毕业,就提前到学校把这话撂下了。杨雅丽还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虽心里不愿意走,但也不敢公开拒绝。那时学校也得按政策办事,他们岂能擅自留人?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舅舅吴三羊突然出现了。 吴三羊时任6军电影队长。电影队长官不大,但位置特殊,再加上他长袖善舞,很会办事,混了个好人缘。军首长也经常委托他办一些私事。这次来京就是首长让他来接一个女兵。他抓住机遇,赶紧说:首长,我有个外甥女也想当兵。首长说:好,你一块儿带来! 杨雅丽白天上了一天课,放学前只偷偷告诉了班主任老师,当晚就跟着舅舅踏上去山西太原的火车,第二天就把她放在榆次187师医院,开始了新兵训练。 那时还没有兵役法,部队征兵实际形成了主次两个渠道:主渠道是通过各地武装部征的兵,次渠道则是部队自己直接接收的兵,往往是先当兵再办手续,俗称“后门兵”。后门兵从70年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