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穿为阴冷掌印的亲闺女 第11节 (第6/6页)
都是将念书科举视作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 在好多偏僻贫穷的村子里,一家人好几代攒下的一点钱,最多只能供一个孩子念书,这个孩子不管争不争气,必然是男孩。 然哪怕这男孩认得了几个大字,也很少会有传授给家中兄弟姐妹的。 至于说什么叫女孩子念书? 就算是在时序的家里,他的爹娘也没想过让女儿识字,有时看见他用树枝教姐妹们在地上写写画画,还要出言阻止埋怨几句。 说白了,无非是觉得女子念书无用罢了。 然而这种观念到了大城市却越发浅薄,尤其是到了京城,在启蒙一道上,男女之间已经看不出多少差别,家中稍微有些积蓄的,总要送孩子去识识字。 男孩识得字后,能科举能经商,再不济了还能做个记账先生。 女孩若识得字,不说嫁人时的底气,就说平时的好处也是多多,单讲那最大的,就是能去京郊的官坊里做工,不光能有个给朝廷当差的好名声,每月还能领到至少三钱的月银,可比好多做苦力的男人强多了。 京郊官坊建于十年前,由皇家出面开办,司礼监督查运作,上至兵甲锻造,下至种植纺织,涉及领域繁多,所需工人也是逐年增多,其中女工占比尤重。 官坊初建那几年是不挑工人的,只要来应聘的都能选上,工钱很低,做出的东西也不出彩,无功无过,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自新帝登基,时序掌管司礼监后,官坊招进一大批匠人,短短一年间,先是造出威力巨大的炮弩,又是发现了产量奇高的番薯,其余部分也先后取得成就。 官坊大放异彩,工人月银倍增,招聘的条件也一点点提高上来。 发展到现在,识字已经是最低的门槛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