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卷 第149章栟茶场 (第1/4页)
盐者,国之大宝,食盐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重要物品。 大魏太祖初年,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设于海陵,后改设扬州。 两淮盐司下辖海陵、通州(南通)、淮安三个分司和海陵鲍坝、淮安两个盐引批验所。 国朝两淮盐业的生产集中在海陵分司所辖的淮中十场。 淮中十场共有灶房717座,卤池4279口,亭场5316面,产盐约183296引。 而淮盐每年共有352000余引,可见海陵盐场的产盐量超过两淮产盐量的半数,十分重要。 尤孝一下子拿出十万引给徐家,虽说这是灶户手里的余盐,但也可想而知其下的本钱之大。 海陵分司下辖十场分别是富安、安丰、梁垛、栟茶、角斜、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 其中栟茶场又名南沙,由于在古代海水冲击,两晋南北朝时渐渐聚沙成陆。 唐初便设为煎盐茶亭,开始有百姓移居此处。 栟茶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相传唐时,栟茶海边有生栟树(棕榈)、茶树各一,干高逾丈,冠大如盖。 渔人下海捕捞,海天一色,时常迷路,故皆以栟茶二树为标,过往来去,继而设摊易货,搭棚为居,凿井成市,名为栟茶。唐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 此时,栟茶场上一个胖乎乎穿着绸缎的老人带领着一帮灶头、保甲长站在场门口等着贵客驾临。 其中一个灶头来到老人身边道:“窦场长,这次徐家来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