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吏_分卷阅读25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58 (第2/4页)

,关其思的脑袋还送到了胡国,可谓是身首异处,不得善终。

    就因着这个事儿,关其思的后人与郑国翻脸,他们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郑国人,却恨死了郑国的国君,如今已然不是郑武公执政,轮到了郑武公的儿子郑伯寤生,但关其思的后人仍然记着这笔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说起来,郑武公虽然得到了胡国,但他的阴险也被流传了下来,关其思的死震动天下,亦成为了天下名士。

    如今关其思的后代就在营中,成为了一名刺客,天子要砍了这个刺客的脑袋,其实无可厚非。

    然而非就非在,这个刺客,是关其思的后人。

    天下之事,不是一两句话便能概括的,有很多事情明摆在那里,但社会舆论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在现代信息如此发达的年代,很多人还会被舆论蒙蔽了眼睛,更不要说是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了。

    如果姬林杀死关其思,在天下人眼中,他首先杀死的是名士后代,其次才是劫持太傅的刺客。

    舆论的力量在古代有多可怕?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便能明了,就说郑伯寤生。郑伯寤生诛杀共叔段,明摆着是因为共叔段太猖狂,把自己当成了第二个郑国的国君,要和郑伯分庭抗礼,于是郑伯忍无可忍攻打了共叔段,还囚禁了与共叔段里应外合的武姜,也就是自己的母亲。

    按理来说,郑伯寤生做的没错,武姜帮助小儿子谋反,还想杀了大儿子,郑伯只是软禁了武姜,并没有杀死她。但是那会儿,市井流言说的实在太难听,都说郑伯寤生和他父亲一样,是心狠手辣之人,杀弟弟,囚母亲,简直就是不孝,这样不孝没有礼仪的国君,怎么能给郑国做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