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76章 招兵买马 (第4/6页)
康应乾不认识宋应星,他见刘招孙如此上心,便对此人颇为好奇。 京师这么多达官显贵不去结交,偏偏要找一个无名之辈,而且为了寻找此人,不惜动用东方番子,万一皇帝追究下来又有一场口水仗要打,也不知这刘总兵脑袋是不是给乾清宫的大理石磕坏了。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刘招孙悠悠念了句横渠先生的名言,留下一脸茫然的康应乾,扬长而去。 次日一大早,瓮城战兵还在跑cao,北镇抚司小旗官沈炼便跑来说,在西南城隍庙找到了宋应星。 刘招孙大喜,连忙带上金虞姬和康应乾两人,跟着沈炼赶了过去。 赶到南城城隍庙,远远望见一个身材清癯的读书人正在进香,沈炼对刘招孙说,这便是宋应星。 宋应星望着城隍殿正中供奉的开国大将徐达神像,面朝袅袅升起的香火,长长叹了口气,回头走出了城隍殿。 晨风轻轻拂过他斑白的双鬓,三十岁不到的脸写尽沧桑,面色越发显得灰白,远远望去,像是从城隍庙壁画里走下来的小鬼。 他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 万历三十八年开始,一、二、三回,今年竟是第三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他的文章。 翰林院翰林们有眼无珠,皇上也看不懂自己的文章吗?也是可怜。 他这次写的平辽之策,主张重开海运,由江浙吴淞运粮至辽海,不必走运河,策论还列举了海运较之漕运十二点优势,如减少官吏层层克扣,无需担心运河动封堵,海运速也更快等… 然而,还是没人慧眼识珠。 这是他和兄长第三次进京会试,三九年年苦读,三次名落孙山。 宋家为给两位举人筹集川资(路费),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