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后记(四) (第4/6页)
于是从1990年开始,这里重新挂上“三乐堂”的牌子,成了天津著名的旅游景点。 周赫煊已经20多年没回大陆了,此刻站在大门口乐得发笑。只见大门和围墙都翻修一新,高高镌刻着“三乐堂”字样,大门两边还挂着几块牌子,分别是:周赫煊故居,中国周赫煊研究会总部,天津爱国教育示范基地…… 门口有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在率队等候,正是三乐堂的现任堂主、中国周赫煊研究总会会长、天津文联常务理事纪春雨,他见到周赫煊立即上前问候:“外公!” 周赫煊瞟了眼对方大腹便便的肚子,嫌弃道:“少蹭酒席,多读点书,你已经有十年没出新作了。” 纪春雨尴尬道:“正在创作中,正在创作中。” “带路吧。”周赫煊懒得多说。 周家后代出了很多精英,但废材也不少,更有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纪春雨就是那种混得比较差的,年轻时还写过几部作品,中年之后直接变成了酒囊饭袋。 周赫煊弄了个家族基金会,年满18岁的直系后代可以领一次创业基金,基金会自动拥有其所创立公司40%的股份,且不参与其公司运作。创业失败也无所谓,可以凭本事进入家族企业任职,也可以自己找出路。 实在没本事又不肯努力还想要享受的混蛋废物,那就只能在家族基金会里领救济金了。每个月的救济金只能保证正常生活,混吃等死可以,但绝对不可能过上多么富裕的日子,高级奢侈品什么的更是想都别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领救济金的,因为太丢脸了。就算儿女再没本事,他们的父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