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_082【打一顿就好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82【打一顿就好了】 (第2/5页)

”周赫煊拍拍他的脑袋说。

    等张小五跑开,冯庸才笑道:“这小子挺机灵,说不定以后能有大出息。”

    “所以才要办学搞教育啊。”周赫煊也笑道。

    民国初期的教育,分为通俗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众教育三种。

    通俗教育说白了就是开启民智,包括演说、办报、宣讲所、图书馆等等,都属于通俗教育范畴。力争让民众增长见识,开拓眼界,接受新事物等等。

    平民教育即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争取让更多的学龄儿童和低文化人群获得知识。

    民众教育产生于北伐时期,学者认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它是失学儿童、青年、成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已有文化基础人群的继续教育和进修——相当于扫盲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其实从清末开始,全国便开始出现类似希望小学的简易学堂,由当地士绅名流捐款筹办。授课内容有修身、识字和珠算,也即德育、语文和数学,想法跟周赫煊差不多,同样免收学费并发放书本。zWWx.org

    此外还有露天学堂、贫民半日学校等等,都是为贫寒子弟扫盲而设。

    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虽然不给力,但民间人士的办学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中华民族能几千年屹立不倒,和崇尚教育是分不开的。看看后世印度的教育情况,就知道国家之间的差距多大。

    天津有个民间教育家叫林墨青,他在晚清时期就办了6所免费小学(男校),后来又联合官府、士绅兴办起11所女子小学。但这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