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章春秋各国的情况 (第3/7页)
,鲁、陈、许各国君主都为其送葬。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楚灵王大兴土木,修成章华台,公开召集诸侯参加落成典礼,其中对鲁国更是要求鲁昭公亲自前往,可谓蛮横已极。 虽然小诸侯国不堪重负,但弭兵会议带来的和平还是让各国诸侯从过去国家之间的争斗转向集中精力解决国内出现的新问题。为了顺应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带来的政治变化,各个国家都相继推行了一些顺应历史 (本章未完,请翻页) 潮流的新政策、新举措,进而导致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的巨变。 晋国受弭兵会议的影响非常深远,会盟所规定的“晋、楚之从交相见”其实对晋国相当不利。因为在弭兵之前的政治局势中,鲁、宋、卫甚至包括郑国都对晋国表示服从,而楚国的从属国只有陈、蔡、许三个规模较小的国家。弭兵会议后,这些国家纷纷向楚靠拢,再加上作为附庸的邾、郯、莒等国家,晋国在中原的影响反而降低。可是晋国之所以答应这一条件,正是因为国内卿族当政,政出多门的隐患即将爆发。 和其他诸侯国公族当政的情况不同,晋国的权力一向掌握在卿族手中。所谓“公族”,指的是历代国君的后代,而“卿族”则是异姓贵族。晋国由于之前经历了大宗和小宗的吞并战争,以及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晋国的公族早已不复存在,转而由卿族掌权。卿族的势力愈发强大,国君权力逐渐被架空。这一趋势在弭兵会议之前就已经出现,后来更是因为卿族之间的争权夺利而屡屡导致内乱,晋国国势随之衰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