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97章楚国国君的离经叛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7章楚国国君的离经叛道 (第6/6页)

屈原。

    那个时候,诸侯国恰好刮起一阵禅让的旋风。屈原既是王族又有才能,楚怀王担心如果他获得民心,自己的国君之位就会有危险,所以心怀忧虑。

    司马迁对屈原被疏远,大抒不愤之情: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sao》……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sao,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被疑,心生怨愤,又无知己可诉,不禁写下《离sao》这等千古美文。

    《离sao》留给后人的,有人生的坚持不懈,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对人民生活艰难的怜惜,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有对祖国、宗庙的忠诚,如“指九天以为证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简言之,文如其人,从《离sao》能够窥探屈原的品行。

    宋人陆游说,“离sao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陆游·《哀郢》),可见《离sao》的基调是痛苦的。

    清人刘熙在《艺概·文概》中说:“学《离sao》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意思是说,司马迁深深体悟到《离sao》之韵里的悲痛,并在自己的文章里体现出来。

    文学的目的在于表达情志,如果没有情志,无论言辞多美,最终都不能流传久远。《离sao》和《史记》能够流传久远,全因其中情志真切。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926.html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