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2章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来源 (第7/10页)
奢刮目相看。赵王闻言,大表赞同,立即任命主战的赵奢为将,率军前往阏与。 不纳谏的名将 对于这场战役,《史记》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赵奢也正是凭借此次战役,奠定了其战国十大名将之一的地位。这一年,是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 当时秦军对于赵军的动向,早就有所探查,所以从关中地区发兵时,一路西向,直接进入中原重地武安(今河北武安,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之处)。自此,这一支秦军与围攻阏与的军队,恰好构成了掎角之势,可以在赵军大举来袭之时,互相驰援。 然而,秦军低估了赵奢的智慧。 赵奢在战前,就对秦军和赵军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过细心的分析,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赵奢绝非鲁莽之人,虽然在出战之前,他对秦国军队表现出藐视,但那个不过是战略上的。真正兵临作战现场时,赵奢开始在战术上,重新审视天时地利人和,把敌人重视起来了。 恰如廉颇所言, (本章未完,请翻页) 此次救援阏与,可谓山高路险,行军艰难。此时的秦军,一方面在阏与地区布下口袋阵,只等赵军一来,就将其全面围攻;另一面,则加紧向武安地区进军,并企图挥师到达赵军的背后,来个两面夹击。赵奢对于这一切,早就洞若观火。 于是,赵奢率军出邯郸三十里即筑垒扎营,并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故意做出毫无进取,畏惧强秦的姿态。 为隐蔽作战企图,赵奢不顾武安危机、阏与困境以及军中将士的如火如荼的心情,向大军下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军令:“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史记·廉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