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自传_十一我编《当代汉英词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十一我编《当代汉英词典》 (第2/5页)

t;假借amp;quot;之例)认为转注。因为他通达音声之理,所以能注重语言中之音声,通其语音之转变,而超出说文研究字形的范围。

    中国向来无国语,因国语尚未统一。经五十年来国语统一会诸公(如吴稚晖、黎锦熙等)的高瞻远瞩,不断的讨论,始定北平话为国语。一九三二年国音常用字汇,一九四七年中华新韵颁布出版,而后读音始有统一的标准。又跟着一九一八年颁布的注音字母各处推行,始有今日普遍承认之国语与读音。又自从文学革命以来,以白活为文学工具,教育部乃成立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经三十年之搜集材料始由汪怡主编国语辞典,在抗战期间由一九三七年出版第一册,至一九四五年出版第四册,而后我们可以说中国国语有一部详尽准确的词书。对于已往的白话文学(诗、词、曲及明清小说)及现代北平国音所有的材料都已有系统的纪录。这是开山的工作,前人筚路蓝缕之功,我们后学乃受其赐。所以我才敢梦想做一本更合时代的汉英词典。

    一、范围——本书的范围,凡当代国语中通用的辞语,报纸、杂志及书籍可以见到的,一概列入。现在国语基本文法是白话的,但文言中传下来不少丰富的辞汇,已经混成一片。所谓文言与白话的区分并无严格的畛域。今日报章所见,文言与白话的成分各不同,但是白话既成了国人的文学工具、必定要吸收古代诗文中丰富的、锻炼过的、多含蓄的意象。如amp;quot;集思广益amp;quot;、amp;quot;欲速则不达amp;quot;、amp;quot;飞黄腾达amp;quot;、amp;quot;通宵达旦amp;quot;及amp;quot;不即不离amp;quot;,已经为教育界文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