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自传_二幽默杂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幽默杂话 (第4/6页)

t;及痰迷诗的嫌疑。前几天还有蓝公武的那封信。此种欠幽默的读者在北平城里可以说是amp;quot;随拾即是amp;quot;。

    (5)问:中国人是否天性若此,不然何以养成这全国欠幽默的读者?

    答:欠幽默读者之养成,排场一点,可以说是端赖于礼教霑化之方,浅显一点,应说是当归功于那些威仪棣棣道学先生的板面孔。板面孔之文学即不幽默之文学,二而一,一而二也。其实面孔愈板愈靠不住,愈近于不通秀才之嫌疑。以当代通人论之,章氏梁氏只有一个牢sao气,或蔼然可亲之貌,何尝板其面乎?(或问amp;quot;板其面乎amp;quot;之笔法何自而来?曰,比喻于西洋文之out-herodherod,out-zolazola及中国古文之amp;quot;人其人amp;quot;,amp;quot;庐其居。amp;quot;)

    (6)问:阁下谈的是幽默,何以突如其来的攻击板面孔?

    答:这正是问题中心。板面孔一日不去,幽默的文家一日不能发达,而诸位板面孔先生一日不能不藏藏躲躲的看三河县老妈一类的笑话,或赋痰迷诗。中国人天性富于幽默,这是我一再说过的,其所以不敢运用幽默之风趣于高谈学理书中及大主笔社论中,只是舍不得这副极面孔而已。其实说来也是顽固的很。面孔固然不必太板,也不必过于鄙俗不文;我们不必讲玄奥(什么主义,什么观,什么派)的高明话,然而又何必讲不自重的三河县老妈的笑话?若以为扯下板面孔来便失了身格的尊严,那是一种顽固不堪的谬见。大家诚诚实实,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