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元芳开始_第四百二十九章 当名传千古,为此道鼻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九章 当名传千古,为此道鼻祖 (第4/5页)

了具有早期航路指南性质的文字记载,对航行过程中相关的航期、航线、地文、安全航道、锚泊避风场所、碍航危险物等等,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或许还不算全面,但雏形出现,历史上同为贾诩后人的地理学家贾耽,就记录了“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航线,后来也有唐人从明州望海镇出发,顺风三天就平安到达倭国。

    这点与倭国遣唐使船旷日持久,海难频频的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毕竟国力差距太大了。

    不过大唐的船只水平虽然远强于倭国,但还是不具备大量制造远洋船只,登陆东瀛岛的能力,地理知识的限制,也很难了解那里的状况。

    这方面李彦总不能说凉州商人和江南商人懂,那就编得太过了,武承嗣都不会信的。

    刘仁轨见他沉吟,有些奇怪:“元芳你关心这个作甚,难不成还想去灭了倭国?”

    李彦道:“我倒是动过这个想法,但也知道不太现实……”

    刘仁轨笑道:“就算能灭了,那又有何用呢?”

    李彦道:“是啊,我大唐在安西设四镇,是为了震慑西域诸国,保证商路畅通,这倭国是蛮荒之地,孤悬海外,态度又很顺服,倒是没什么理由灭之。”

    “主要是那里的地理位置,想要发展必须打出去,我们大唐拿下辽东半岛后,倭人是肯定会盯上中国,迟早会爆发冲突。”

    “可惜那个岛屿无法一直控制,除非中原王朝能始终维持最强盛的实力,否则肯定会找机会脱离,最后还是会演变出独立的新政权。”

    刘仁轨听出他的意犹未尽,倒是起了兴趣:“那依元芳之见,那种孤悬海外的野国,该如何解决呢?”

    李彦道:“其实也不难,每年给予倭人移民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