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二章 我针对的从来不是少林,而是整个佛门 (第2/6页)
看到百姓有借钱的需求,于是大发慈悲,取之于民,贷之于民。 需要借贷的百姓,可以用房屋、耕地等物作质押,由于相信欠寺院的钱不还,是要遭报应的,只要能还上的,都会努力还上,实在还不上的,僧人们只能含泪收下他们的土地。 所以各地寺院的土地才会越来越多,少林寺从得李世民赐田,到后来唐朝灭亡,所占据的田地几乎翻了一翻,其中可能就有借贷业务的获得。 而发现这位李阁领明显不悦,智行惧意更甚,却不动摇:“李阁领,我们寺中已无香客,那些大户子弟也不再拜师,若无信钱之利,寺内就支持不下去了……” 李彦很清楚这是屁话,少林寺有良田百顷,佃户众多,怎么活不下去?顶多日子不如以前那般富足罢了! 当然,由奢入俭难,正是生活质量的变差,才让寺内留下的僧人愈发忍受不了,走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人不想离开,也生出了跟别的寺院学习,推行信钱的想法。 但这件事他确实没有权力阻止,因为这并不违背大唐律法,沉吟片刻,淡淡地道:“你们发的信钱,能比得上公廨(xiè)本钱吗?” 这个年代佛门在放高利贷,官府也在放高利贷,各州官署备本钱,选择富户向他们放贷,然后收取利息,用于支付官员俸禄堂食等开支,年息也不高,就是本金的百分之百,选到了人,不借都不行。 最初的目的是想着从富户身上争利,但等到了历史上的开元年间,已经基本转嫁到了民间百姓头上,“收利数多,破产者众,在于平民,已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