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汉中祖_第两百章督战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章督战事 (第2/4页)

吟少许,拱手说道:“自从北伐驻军修缮山河堰(注①)以来,沔阳县一共于山间开垦出近八百亩良田,灌溉农田八千多亩。”

    刘禅点了点头,夸奖说道:“甚好,沔阳县虽说是汉中少有平坦之地,但此地皆被百姓开垦完毕,能从山上重新开垦出八百亩农田已是不易。”

    说着,刘禅朝着董允问道:“山河堰灌褒城、南郑二地,各多少农田。”

    董允微思片刻,拱手说道:“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褒城田八千余亩,若加上沔阳县农田八千多亩,共灌四万六千余亩。”

    前汉萧何、曹参开山河堰以灌汉中农田,而汉中战乱年久失修,难以用之。直到诸葛亮驻兵于汉中之时,才重修山河堰,以灌汉中良田,增加近五万亩水田。因此数年间,汉中积蓄谷物众多,这才有支持北伐的根基。

    毕竟水田和旱田不可相提并论,水田可以种植产量更为丰富的水稻;而旱田则是不同,只能种植小麦或者产量更低的粟这些农作物。

    “酂侯(萧何)、懿侯(曹参)二相开堰之功,今人亦受之。”刘禅感慨说道。

    顿了顿,刘禅吩咐说道:“南和,战后你与庞太守(庞林)于山河堰之上,为酂、懿二侯修建长亭树碑,以告诉后人勿忘酂、懿二侯开堰之功。”

    “诺,不知此亭、碑如何命名?”刘邕问道。

    刘禅思索良久,说道:“亭名萧曹堰亭,碑题‘汉祚炎隆兴三代,萧曹事业冠郡侯’。”

    刘邕记于巾帛之上,并恭维说道:“诺,陛下文才甚好。”

    刘禅嘴角微微上扬,对给后人留下自己的痕迹,他还是非常热衷的。

    众人又往西走了数步,刘禅看着马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