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初稿后记 共君此夜须沉醉 (第2/9页)
他年长二三十岁的,“一肚不合时宜”的前朝遗民,桀骜不羁的江南名儒之间感天动地的挚友之谊;还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知遇乌程才女沈宛,对彼此过往辛酸和所历惆怅互知互感的知音之情。还有那个在正史上无从考证,但在野记杂文里被多加渲染的谢家表妹,还有结局扑朔迷离的官氏,还有公子的儿女,等等等等。 但那时候由于功课紧张,这些都只不过是我的一己奢望而已,如今,不管怎么说,这个愿望总算是实现了。我深深地感觉到,枯燥乏味的中学时代,在那段每天都做着单调重复的岁月里,自己仿佛渺小到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存在过。故而,每当想起公子长达九年的身不由己的扈从伴驾,奔波劳累,直到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才得以歇息,心里就觉得特别难受,愈发明白公子为什么会在文字中流露出如此的郁愤。也许,公子的故去对他而言真的是一种解脱。当我写着公子的故事,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内心深处从未有过的脱胎换骨,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为自己内心所秉持的情感而付出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 追溯我的公子情缘,最早的时候是十五岁,当年尚在念初二的我无意间在美术书的一幅山水画旁边看到了一首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风一更,雪一更,聒醉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牌名是长相思,下面有一个一眼看上去就觉得惊艳无比的名字:纳兰性德。 小学的时候读过康熙的传记,知道康熙身边有个权倾朝野的大臣叫纳兰明珠,五年级时热播的电视剧《康熙王朝》又让我对这个人印象深刻。所以,当我看见公子的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想这个词人该不会是纳兰明珠的儿子吧。过后,记不清是什么机缘了,得知公子确实是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