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9 (第2/4页)
到了白莲教的反贼身上去,但是那些英国高官也不都和那些只知道花天酒地的水手一样, 心里一想,就知道, 里面清政府即使没有直接参与, 怕也是推了好一把手。 十九世纪的英国刚刚经过了工业革命, 科技飞速发展, 殖民地遍布全球,此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乃世界霸主, 号称日不落帝国,如何能忍受这么被大清摆了一道?当下就派了驻清使节巴夏礼去京城问罪。 说到这巴夏礼,真的是不得不提一提,此人乃是英国方面驻华的外交最高代表, 晚清中英之间的各种事情都可见其的身影,他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决定打进北京最直接的导火索。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原只打算打到天津便作罢, 特派了巴夏礼前来劝降,未曾想,大清方面假意投降, 实则借此扣押了巴夏礼为人质,这才使得英法恼羞成怒,一下子打进了北京城。 因此,巴夏礼对大清的态度也是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急转直下,成了少见的主战派。 当时,巴夏礼知道英国军舰事件的时候,还在上海与太平天国的使节密谈。英法列强虽然表面上偏向大清,但其实也是做了两手准备的主,自是两面开弓,都不落下。 不过,太平天国和大清就对列强的态度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政策。 大清一贯提倡“宁与外贼,不给家奴。”,也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太平天国则不然,这些人虽然信奉“拜上帝教”,但就土地和对外开放的退让上完全不如清政府。自然,巴夏礼在上海碰了一鼻子灰,两方不欢而散。 如此,他也陷入了少见的尴尬之地。 太平天国肯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