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苏洵成长篇 (第5/7页)
点点!他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曾向人借“三史”10天即归还,里边每一句话都能牢牢记住。至于为什么这么强?也是迫不得己。他家太穷了,生活都成问题,想读书只能去借,现实逼得他必须又快又牢记住… 现在,张方平把四川的局势稳住,军政两手抓之后,还重视文化,是他发掘出了苏洵,且替苏洵铺设了条通往didu开封的路… 张方平给欧阳修写了封信。这封信非同小可,据考证这是张、欧阳2人间仅有的几封信之一,他俩本是冤家死对头! 张方平当年是吕夷简亲信,欧阳修是范仲淹的朋党,几十年间斗得手段用尽,你死我活,但只要回归到上,他们就又变成了谦谦君子,古道热肠。这点是后来的神宗、哲宗、徽宗朝的文臣们所不能比的。 苏洵在两年后离开眉山,来到了京城。这是他第三次进京了,此番不比往常,他几乎立即就变成了一奇迹。短时间内,他和京城里顶级官员、名臣都建立了联系。如欧阳修、余靖、田况、文彦博、韩琦、富弼等人,都收到了他的文章和信件。 无一例外的,大家都喜欢他的文章,却对他的人苦笑摇头。 苏洵很纳闷,难道是自己做错了吗?回头细想,他来京城是有目的的,儒家是入世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看到了现实中宋朝各种问题,想要为天下人实实在在的做些事,这些想法,甚至解决办法都在文章和信件里表达清楚了。那为什么朝廷里的名人们不理他呢? 这就是他的命运,他来得不是时候。如早10多年的话,那时与西夏开战,宋朝打破一切陈规陋习,只要是有用的想法都会采纳,他那时出现,不难搏取功名。可10多年后,不许越级提拔人才,大宋的等级制度早已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