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濮议之争篇(下)  (第1/7页)
    这一系列动作做下来后,宋朝台谏官基本就没人了。仁宗朝,御史台方面大概经常保持在0人左右,后期减员也能有10多人,现在老大病死,没人接替,手下御史原有5人,除去出使辽国的个,只存活下来个。    知谏院方面更惨,老大司马光走了,也没人接替,他手下原来只有1个官员,现在也被派去大契丹当了使者。堂堂大宋知谏院名存实亡。    整个台谏部门,只剩下了个人:吕诲、范纯仁、吕大防。    这个人以后都是威名赫赫的大佬,不过这时还只是官场上的小苍蝇。名义上是能弹劾宰相的言官,实际上没资历,说话都没分量…    个言官以吕诲为首,10月17日上奏请求增加台谏官人数。于是19日,邵必被任命为知谏院老大。月底,彭思永被任命为御史台老大。    1月9日,耶律仁先被耶律乙辛排挤出朝廷,去任幽州留守、改封晋王。    本年底,吕诲再次抓到一机会:冬至日大朝会。他当众要求再次召集两府、两制大臣合议濮王名分。且他把矛头直接对准当朝首相韩琦。吕诲把韩琦上位以来的所作所为总结了下,最后归纳成一对比“观韩琦之才,未如霍光、李德裕、丁谓、曹利用,而骄恣之色过之”    上面列出的这4个人名,都是各朝代里废过皇帝、欺过太后、迫害同僚、人神共愤的角色。韩琦的贡献远不如他们,讨厌的程度却大大超过!吕诲建议罢免韩琦的首相职位,贬出京城到外地当官!    弹劾奏章交上去了,再次石沉大海…    治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