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梦_第二百三十七章 :佛母举贤荐岐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七章 :佛母举贤荐岐黄 (第3/7页)

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东方人奉之为医神。孙思邈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立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技长于己者,总是不远千里,拜倒在其门下,虚心求学。在他二十岁左右时,便打下了深厚的医学基础。年长时,他因避战乱和朝廷征辟,故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他曾与道宣律师结为知交,每一往来,谈论终夕,使他在医学上都得到很大的裨益。佛教的“医方明”也是有关医学研究的学问。孙思邈的医书佛教典籍中有关于印度医学的‘四大’——地、水、火、风学说,百一学说,耆婆、阿伽佗诸方,天竺国按摩等内容。道宣的医学知识对孙思邈是有影响的。相传“天王补心丹”就是道宣发明的。传说:‘义宁元年,高祖起义并州,孙思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唐太宗即位以后,特将孙思邈召诣京师,准备授以爵位,孙思邈仍婉言谢绝。孙思邈不但重视书本知识,而且更注重实践。他遍历关中的山川,并在贞观年间南下到四川考察风土人情、采集药材、炼制丹药、沿途施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