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31节 (第4/7页)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或许,只有杜甫,才真正懂得李白。】 长安院落。 贺知章轻轻叹息:“吾不如也。” 李白神情愀然,眼眶却有些微微泛红:“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齐地。 杜甫没忍住鼻头一酸:“太白兄太苦了……” 世人只见到他的诗文盖世,哪里能想到,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憔悴落寞的失意人呢? 中唐。 白居易亦是面露感慨:“当日李白因永王之罪被捕入狱,时人皆说李白可杀,子美偏道‘吾意怜其才’,后来李白长流夜郎,子美不知他已被赦还,日日忧虑竟以致入梦,其情若此,实乃感人。‘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句,每每读来都让人落泪啊!” “是啊,”元稹点点头,“‘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李杜虽交游尚短,但知交倾盖,《梦李白二首》,便是二人情谊的见证。诗中所书,确实只有子美,才懂得太白。” 开成年间。 李商隐一边感动于李杜二人的感情一边寻思,是不是给杜牧也写封信?他们明明与前代两位如此伟大的诗人同姓,却没有发展出如那两位诗人一样的友情,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 北宋。 苏轼道:“唐人知交,有李杜、元白、刘柳,而李杜元白记梦之作,更见情谊深厚。”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元白记梦之作,或许有效法于杜诗也未可知。”苏辙回答道。 苏轼一笑:“诗可效法,情却不可效法。” 元白的友谊,也是文坛的一段佳话。 【诗人总是天真的,理想主义的心灵让李白无暇顾及现实的规则,但我们仍然要感谢这样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