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章 省了二十块 (第2/4页)
现如今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慢,收集更慢,报社连销量都很难这么快得到反馈,更别说读者意见了。 不像后世,一篇文章发出去,一分钟之后就能在网上得到反馈。 苏桐坐起身往烟灰缸里点了点烟灰,又重新窝进沙发,“昨天傍晚我这边就接到了两通电话,分别是马源和余桦打来的,他们对《补天》还有对你很有兴趣啊。” 马源和余桦跟苏桐联系,这一点于东一点都不惊讶,因为他们三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先锋派作家。 或许后来有人提到先锋文学,首先想到的会是余桦或者叶兆延。 但是对于八十年代,真正经历过先锋文学那段时期的人来说,马源绝对是先锋派最重要的人物,甚至可以说他是先锋派的开山鼻祖。 84年他发表的《拉萨河女神》,被很多人认为是先锋派的开山作品,也是在这篇小说之后,人们才意识到小说的重点也未必非在“写什么”上,同样可以在“怎么写”上。 其实在于东看来,先锋派不算是一种文学流派,因为它没有文学流派应该有的核心。 看看先锋派这些代表人物的小说就能知道,他们的作品并没有统一的风格也没有一个相同的主题,只不过在技法上比相对传统小说要新颖。 先锋派有其进步性,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它只是华夏文学史上一场短暂的狂欢。 于东之前在《收获》上发表的那篇文章,就对先锋文学的弊端有所指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