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翘楚朱元璋_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 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 据 (第2/12页)



    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改池州为池阳郡。

    南唐(李升)升元二年(938年),改池州为康化军。

    宋代,在池州设置池阳郡。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池州池阳郡隶属江南东路,宋高宗绍兴初年,隶属江南路。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

    池州古城西依白洋河,东临清溪河。两条河皆由南而来,白洋河在城西南折向西北,汇入秋浦河。清溪河在接近南门时拐向东北一小段再北流,最终也汇入由南而北流入长江的秋浦河。

    筑城者从城南清溪河处开挖壕沟至城西,再到城北,引入的河水最后又与流过城东的清溪河连通。最终形成第一道水系城防。

    第二道城防是夯土砖裹城墙。城头高约4米,墙堞高约1.5米。通高约5.5米,比较矮,不易防守。墙体每隔大约10丈(约32米)砌筑一座敌楼,把城墙分隔成一段一段。

    敌楼平面成正方形,每边有4个垛口。中间两个垛口面对城头,可以射杀攻上城头的敌兵,但是无法射杀城下和登梯攻城的敌兵。敌楼连墙堞高约8米,两侧开有带门扇的门洞,通向城墙头。

    不过,敌楼的设计还是有些问题。其中轴线与墙体中轴线基本重合,前后面均突出城墙面,尺寸相当,大约0.8米。造成突出城墙的两侧只有一个防御垛口。如果敌楼前面突出城墙更多一些,侧面至少有两个可用垛口,对城墙面的防御功能则大大加强。

    宋元池州古城开设7个门。

    东门两个,正中的叫九华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池阳路与东湖中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